公安部專家高洲調研:當前假酒類犯罪案件呈現三大特點
新華網四川頻道11月29日電(陳順超、唐藝銘)11月21日下午,由公安部經偵總局知識產權保護處處長宋陽、公安部刑事技術鑒定中心處長石高軍等專家組成的調研組,來到宜賓高洲酒業集團公司調研保護知識產權和鑒定合作信息庫資料收集工作,并就當前保護知識產權、打擊假冒品牌白酒犯罪工作的現狀,與董事長楊永祥等高洲企業負責人進行了深入交流。
與會專家和企業界人士分析認為,當前假冒知名品牌白酒的刑事犯罪案件主要呈現三大特點:
一是假冒白酒利潤高,不法分子冒險以身試法。與搶劫、盜竊等多發性侵財犯罪相比,假酒類犯罪的利潤一般都較大,甚至超過販毒。不法分子利用收購來的舊名優酒的瓶子,裝上低價劣質白酒,或者將低檔酒灌裝到高檔酒的酒瓶中,重新包裝好后上市銷售,利潤可達幾十倍。
二是刑事處罰“門檻”偏高,公安機關打擊難度大。假酒類案件犯罪地往往涉及地廣而隱秘,嫌疑人多為跨縣、市甚至跨省作案,組織嚴密、單線聯系居多,在偵查中較難掌握其“上線”與“下線”,使打假工作存在著線索掌握難、證據鎖定難、刑事打擊難等諸多問題,加之干擾辦案的因素也多,酒類打假工作的形勢仍然十分嚴峻。另外,刑事處罰的“門檻”偏高,現在的制售假酒者很精明,他們熟悉公安機關的立案標準,假冒名酒如果達不到立案標準,只能由工商部門依法扣留假酒、假標簽,最多給予行政處罰,這讓制售假酒的不法分子鉆了空子。
三是消費者防范意識薄弱。因為假酒仿真度極高并且價格低,宜賓很多餐飲場所,甚至一些知名高檔酒店,都上過假酒販子的當。客戶很容易被假的條形碼和全息防偽標記迷惑。消費者識別假酒的能力不高和防范能力薄弱給制售假酒的不法分子提供了廣闊市場,使得假酒橫行。
公安部調研組要求,知名白酒品牌廠家要依照知識產權保護法的要求,及時注冊自己的品牌、標識,并與公安機關建立鑒定合作機制,提供品牌的特點、產品信息、鑒定方法和方式等基礎信息,與公安機關鑒定中心信息相對接,以便公安機關快捷提供鑒定報告,及時打擊處理假冒注冊商標的各類刑事案件,更好地保護企業的合法權益。